色彩静物画中构图问题的探讨
时间:2004/10/18 23:03:11
色彩静物写生或默写是高等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一幅优秀的色彩静物画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 构图完整;二 造型准确;三 色调统一。而构图问题又常常为广大考生所忽视,虽然他们在物体的造型和画面的色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得不了高分,因为他们没有重视画面的构图。特别是现在许多省份将美术高考专业考试实行统考以来,色彩试题大多是静物默写,因此画面的构图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里我们就着重谈谈静物画中的构图问题。
什么是构图呢?所谓构图就是面对一组静物,如何将其安排到画面的空间结构之中,使之自然、优美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的“经营位置”。通俗地讲,就是在画纸上面考虑物体画多大、空间留多少,“上下、左右、高矮、疏密”这些构图因素怎么安排。独具匠心或优雅舒适的构图,会使你的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既然构图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来学习它呢?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构图的原理和规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对立统一的,作为绘画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立统一”也是构图的规律,也有的书上将其称为“均衡与多样统一”,即既要有对比和变化,又要能和谐统一,反对呆板、平均、完全对称和无对比关系。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幅优秀的静物画,它一般都有主要物体、次要物体和陪衬物(或称点缀物)的区分。所谓主要物体一般是一件形体较大的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组合物;次要物体一般在面积上比主体物小;而陪衬物的单体面积应该更小。因此我们在构图伊始,便要确定哪个物体为主,哪个物体为次,做到主次分明,形成大小变化。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放置这些物体。通常来讲,主体物旁边要有一个次要物体重叠组合,而陪衬物则不规则地摆放在四周,要让人看上去觉得很自然。如一个陶罐与一只放着香蕉的白瓷盘靠在一起,周围散落着一些苹果、桔子之类的水果,这样的画面不仅有大小变化,而且还会产生高低、聚散、长短等对比因素,因而具有形式美感。有的考生面对数量众多的陪衬物便会束手无策,那么这怎样处理呢?我们以图A、B、C加以说明。图A中的三只苹果整体排列,这种视觉形象十分统一,但缺少变化,显得呆板,是不可取的;图B中的三只苹果各自为阵,太分散、变化又过了,显得不统一,也不可取;图C在画面的处理上是比较成功的,两只苹果相叠,一只独放,显得既多样又统一,值得我们借鉴。三只苹果如此,四只、五只或更多的苹果呢?我们可以用几个苹果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面积”相对较大的中心,而周围的苹果则以一个、两个单独的摆放,与中心主体物形成主次陪衬关系,这样组合就显得和谐、美观。这和古人讲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绘画理论有相通的地方。
以上我们阐述的是构图中“多样统一”的问题,下面来谈谈“均衡”的问题。什么是均衡?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用物体的重量来比拟,把整个画面作为天平称,以画面的中心为支点,就可以用重量的平衡来比拟画面的均衡,画面中的均衡实际是人心理感觉上的一种平衡关系。因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着均衡状态,所以人们对画面构图也要求均衡。具体表现在画面上,主体物切忌放在画面正中位置,这样做会造成完全对称的感觉,显得呆板、僵死,毫无生气,应该向画面中心线外略微偏移一些,偏上一些,以画面中心为界,放主体物的这边空间要少放一点陪衬物,而另一半空间则要多放一些陪衬物,以保持画面的均衡。
此外,静物画的构图框架一般有三角形、V形、S形等,三角形构图给人的感觉比较稳定,而V形、S形构图则相对变化比较丰富。
(本文发表于<江苏美术教育>2003年第1期)
作者:贡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