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交流 >> 内容

对美术高考中学生紧张心理调控的研究

时间:2011/4/14 8:47:33

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运用 贡加兵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江苏 扬州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 程。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备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这些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对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术鉴赏 新的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的内在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上述的目的,并不是通过鉴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在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鉴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事实上,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鉴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鉴赏课呢?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无定法;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鉴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知识,,以达到鉴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使之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巧用古典诗文,进行诗画对比 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桥梁,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夏山水”,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 “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巧用流行音乐,导入教学情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如果有着精彩的导入,那么接下去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在鉴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子游戏长大的高中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是一个难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本堂课,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在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鉴赏一首熟悉的英文情歌《我心永恒》和一首中国民歌《绣荷包》的歌词,并让他们将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喜好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时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认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引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鉴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但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难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3、巧用学科综合,感受作品情感  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鉴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鉴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鉴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鉴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在鉴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学生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解说词引导学生从画中的老农形象想到中国的农民阶层,由农民再想到养育中华儿女的“父亲”,进而想到祖国这一农业大国的命运。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的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要充分运用历史故事、古诗文、流行音乐等各种方法,使鉴赏课更就有趣味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创造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的形象性,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陶旭泉:《高中美术鉴赏现代课堂教学五要》,《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2期。 2.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贡加兵 男 (1972-)江苏扬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在读,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作者:贡加兵 
  •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www.yzgjb.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2021008044号
  • Powered by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