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交流 >> 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课题研究任务书

时间:2004/11/30 9:27:56

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课题研究任务书 姓  名:       贡加兵          所在单位: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培训学科:       美 术          课题名称:绘画美学思想融入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 基地导师:                    地方导师:                    开题时间:                    结题时间:                    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课题名称:绘画美学思想融入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00字左右):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在我国也仅仅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相对较完备的教学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对美术史论和绘画美学思想的认识,过于被动、过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也就不能具备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其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不符合当前《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解决这一教学实践中的难题,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美术史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把绘画美学思想融入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去。本课题的研究,可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新路子,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能主动认识美术作品、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为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丰富了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国家新课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贡献。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800字左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但是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不重视副课”的习惯思维和“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美术教育工作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而且中国的美术教育又一直重技术而轻文化,在美术教学中通常为了偏面追求技法上的提高或美术高考升学率(当前我国美术院校专业考试也只考绘画技法而不考史论欣赏),而很少谈及艺术修养方面的问题,欣赏课的教学更是放在次要位置。即使是美术欣赏课教学,也大多只是注意作品的形式美和技法处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艺术家创作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知道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内涵,使得美术欣赏课教学一直没有发挥出它本身具有的重要功能。这样,学生的艺术素养得不到提高,常常又造成学生美术专业提高速度不快,甚至会影响今后在艺术上进一步的发展。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中,常常把“个性展现”“创造精神的培养”摆在主导的地位,这些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在西欧学美术,必须选修美术史,而且美术史课考试必须及格,否则就不发毕业证书。可见,现在如果再讨论美术欣赏课教学是否重要已毫无意义,而是该考虑把欣赏课教学如何做得更好。自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许多实验区蓬勃展开后,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这为我们进行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太过缓慢,怎样才能摆脱传统习惯的束缚,充分地发挥出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如何选择最佳教学途径,改革美术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改革常规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改革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和教材,都是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人研究该课题的已有基础(600字左右):   本人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已有10年,辅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发表美术作品达五十多件,尤其是在2003年全国中学生才艺大赛中有二人获省一等奖,二人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美术高考也取得丰硕成果,几年来有一百多名学生被高等艺术院校录取,许多学生分别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这些成果为美术欣赏教学深入实践及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作为区高中美术学科的骨干教师,把教学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合的阶段开始于5年前,其理论成果已初显端倪。《美术高辅班教学初探》发表于扬州大学主办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杂志(2000-4),2001年作为课题组负责人承担了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学校艺术特长生培养的研究》,《外国美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教学设计》于2002年获邗江区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并载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丛书《中华教育教学论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于2003年获扬州市美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教学网http://www.e-art.cn、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网http://www.ccartedu.com转载,《构建艺术教学的成功平台》一文发表于《扬州日报·邗江教育天地》(2003-4-23),《高中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发表于《美术报》(2004-1-17),并被中国美术史网http://jxgl.lync.edu.cn、艺海拾贝网http://www.artsea.net等多家网站转载。本人所供职的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是市级艺术教育特色教育学校,学校领导每年均投入较多资金支持美术教学活动及研究,这也就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本人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预期成果形式(600字左右):   课题研究的目标:如何把绘画美学思想融入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也是说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属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因而采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的原则,通过教学活动、问卷调查、综合测评等手段,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各阶段具体的研究方法为:前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中期: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后期: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1. 开创具有个性化创新美术欣赏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写出一系列教学设计个案,形成理论基础。2.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并发表有关美术欣赏教学方面的论文。3.推出一系列富有个性创造的学生的美术评论文章,并对文章质量进行分析,出版学校主办的优秀美术论文(获奖)作品集。4.撰写总结论文,推出具有创新特色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发表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研究及成果的记录、档案装订、资料汇编,并输入电脑光盘,主要部分在网上公布。 课题论文(报告)初步提纲 :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高中美术欣赏要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 2.说明写作意图:解决欣赏课教学中的难题  ①欣赏课教材内容繁多  ②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审美素养还很欠缺 二.本论 1.符合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    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②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2.以欣赏中西绘画作品为例,阐述绘画美学思想融入美术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①阐述中国绘画美学观,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绘画,以此提高欣赏水平     ②阐述西方绘画美学观,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绘画,以此提高欣赏水平 三.结论 1.概述只有了解中西方绘画美学思想才能真正完成美术欣赏的教学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成寅《新编艺术概论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 高中美术选修课(实验本)《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论文(报告)摘要(含标题、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摘要、关健词,150字左右): 标题:《高中美术欣赏要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 作者姓名:贡加兵 工作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摘要: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过于被动、过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经验世界的贫乏造成的。因此本文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以“绘画美学思想”为教学突破口。 关健词:绘画美学 写意 写实 论文(报告)全文:   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材,包含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要想让学生在较有限的课时里能真正地掌握,恐非易事。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而现实问题是,我们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学生过于被动、过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这就是目前高中美术欣赏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它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这对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是很完善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勉为其难。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觉得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何谓绘画美学呢?绘画美学是建立在绘画学与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绘画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外绘画美学思想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先秦《左传》提出“铸鼎象物”,《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等,可看成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源头。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图画只是外形的摹仿”,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是以颜色“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的主张,可看成是西方古典绘画美学的源头。 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之以渔”,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认识美术作品、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的能力。通常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只是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形式美和技法处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作者的创作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知道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都源于社会生活,美术作品当然也不例外。通过美术作品,可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民族习俗以及宗教、神话,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真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神话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大致的艺术观,初步确立中国传统绘画——写意、西方传统绘画——写实的印象。这样做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欣赏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花鸟画《墨葡萄图》(图1)和十六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花篮果》(图2)时,往往有许多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的国画和西方油画相比,怎么不太像,为什么没有油画逼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就必须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主要指欧洲)绘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绘画体系,它是在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并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法。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毛笔为工具,以水墨、矿物颜料在宣纸、绢帛上作画,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的烙印,形成了“物感说”理论,以“写意”为主,主张“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要求自由自在地、主观表现自然物象,以此抒发画家的情感与志趣,而不太重视对物象自然形状的塑造。孔子曾在《论语·述而篇》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受孔子“游于艺”思想的影响,后来从事绘画的中国文人画家们在作画时都是“游戏笔墨”,而那些画得非常工整、细致、具象的一类作品,则被认为是“工匠之作”,而不被重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辈颜之推就曾说过:“艺不须过精,否则便入下流。”道家的老庄思想主张“无为”、“逍遥游”,实际上也是主张画画要随意、不受拘束、自由自在,与孔子的艺术主张如出一辙。由此,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特点。中国东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则从绘画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为中心的“传神论”思想,用他的话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即“画人物,身体的造型不是很重要,关健是要画出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个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民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主张画画不在形似,而贵在传神。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也说:“仆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解胸中逸气耳。”由此便知,徐渭的《墨葡萄图》难道仅仅是为了画葡萄吗?实际是借画葡萄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不满之情,是情感的一种宣泄。还有郑板桥的《兰竹图》,正如他赋诗所云:“卧听衙斋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哪里是在画竹子,分明是在借竹抒情,托竹言志,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是隐晦的,不是直接的,它是将自然景物概括为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强调主观,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注重精神上的意境美。齐白石老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写意,是倾向于传神的艺术观。   与之相反,西方传统绘画则是另一番景象。西方传统绘画源自“摹仿说”理论,以“写实”为主,强调真实地描绘自然物象,以达到“镜象”一般的真实。西方的传统文化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其艺术思想则遵从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说。比如他的“数”是实数,“1”就是“1”,“2”就是“2”,是可数的,而不象我们中国的老庄哲学,“数”是虚数,是不可数,是混沌的。古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了非常写实的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后来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美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客观的再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传统绘画“写实”的特点。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研究、总结形成了以“明暗造型”为主的一套“写实”的表现体系,即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到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真的一样”。它强调严谨的造型、准确的比例、丰富的色彩,是照相式的再现。正如达·芬奇所说的“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画家所描摹的自然景物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地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空间的认识,即客观存在的空间,并不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而去追求心中的主观的空间。因此卡拉瓦乔的油画《花篮果》表现的栩栩如生,他用油性颜料画在画布上,其空间感、体积感、质感表现得非常到位,与中国元代画家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大相径庭。所以说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写实,是倾向于科学的艺术观。   在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描绘的自然物象,也就可以领会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表现在绘画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他们无所谓优劣之分。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欣赏中国古典绘画,要借用中国的绘画美学思想,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用西方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进行评论和判断,并且分析其作品形式、技法上的特点,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打个比方,“绘画美学思想”好比是美术欣赏的催化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美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说,我们的高中美术欣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能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面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地导师评语: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地方导师评语: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委员会)意见 序号 项       目 评      价 1 工作量、难易度及成果质量(占75%) 2     口 头 报 告 (占10%) 3     回 答 问 题 (占15%) 4 课题研究总评成绩 5    意见和建议:答辩小组(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基地意见:(签章)年  月  日

作者:贡加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www.yzgjb.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2021008044号
  • Powered by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