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交流 >> 内容

高中美术欣赏要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

时间:2004/10/18 22:47:29

高中美术欣赏要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 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艺术部 贡加兵 摘要:《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而现实问题是,我们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学生过于被动、过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经验世界的贫乏造成的。因此本文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以“绘画美学思想”为教学突破口。 关健词:绘画美学 写意 写实 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材,包含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要想让学生在较有限的课时里能真正地掌握,恐非易事。新《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而现实问题是,我们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学生过于被动、过多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这就是目前高中美术欣赏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它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这对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是很完善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勉为其难。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觉得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何谓绘画美学呢?绘画美学是建立在绘画学与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绘画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外绘画美学思想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先秦《左传》提出“铸鼎象物”,《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等,可看成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源头。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图画只是外形的摹仿”,赫拉克利特认为绘画是以颜色“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的主张,可看成是西方古典绘画美学的源头。 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之以“渔”,是消除学生依赖老师的心理,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几幅名画,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欣赏方法、审美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认识美术作品、并能独立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评述的能力。通常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只是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形式美和技法处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作者的创作的社会背景等等,而不知道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欣赏。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都源于社会生活,美术作品当然也不例外。通过美术作品,可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民族习俗以及宗教、神话,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真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哲学、政治、经济、宗教、神话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大致的艺术观,初步确立中国传统绘画——写意、西方传统绘画——写实的印象。这样做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在欣赏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花鸟画《墨葡萄图》(图1)和十六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花篮果》(图2)时,往往有许多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的国画和西方油画相比,怎么不太像,为什么没有油画逼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就必须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主要指欧洲)绘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绘画体系,它是在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并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法。 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毛笔为工具,以水墨、矿物颜料在宣纸、绢帛上作画,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的烙印,形成了“物感说”理论,以“写意”为主,主张“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要求自由自在地、主观表现自然物象,以此抒发画家的情感与志趣,而不太重视对物象自然形状的塑造。孔子曾在《论语·述而篇》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受孔子“游于艺”思想的影响,后来从事绘画的中国文人画家们在作画时都是“游戏笔墨”,而那些画得非常工整、细致、具象的一类作品,则被认为是“工匠之作”,而不被重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辈颜之推就曾说过:“艺不须过精,否则便入下流。”道家的老庄思想主张“无为”、“逍遥游”,实际上也是主张画画要随意、不受拘束、自由自在,与孔子的艺术主张如出一辙。由此,便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特点。中国东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则从绘画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为中心的“传神论”思想,用他的话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即“画人物,身体的造型不是很重要,关健是要画出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个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民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主张画画不在形似,而贵在传神。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也说:“仆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解胸中逸气耳。”由此便知,徐渭的《墨葡萄图》难道仅仅是为了画葡萄吗?实际是借画葡萄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不满之情,是情感的一种宣泄。还有郑板桥的《兰竹图》,正如他赋诗所云:“卧听衙斋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哪里是在画竹子,分明是在借竹抒情,托竹言志,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是隐晦的,不是直接的,它是将自然景物概括为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强调主观,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注重精神上的意境美。齐白石老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写意,是倾向于传神的艺术观。 与之相反,西方传统绘画则是另一番景象。西方传统绘画源自“摹仿说”理论,以“写实”为主,强调真实地描绘自然物象,以达到“镜象”一般的真实。西方的传统文化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其艺术思想则遵从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说。比如他的“数”是实数,“1”就是“1”,“2”就是“2”,是可数的,而不象我们中国的老庄哲学,“数”是虚数,是不可数,是混沌的。古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了非常写实的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后来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美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客观的再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由此,便形成了西方传统绘画“写实”的特点。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过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研究、总结形成了以“明暗造型”为主的一套“写实”的表现体系,即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到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真的一样”。它强调严谨的造型、准确的比例、丰富的色彩,是照相式的再现。正如达·芬奇所说的“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画家所描摹的自然景物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地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空间的认识,即客观存在的空间,并不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而去追求心中的主观的空间。因此卡拉瓦乔的油画《花篮果》表现的栩栩如生,他用油性颜料画在画布上,其空间感、体积感、质感表现得非常到位,与中国元代画家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大相径庭。所以说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写实,是倾向于科学的艺术观。 在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描绘的自然物象,也就可以领会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美,表现在绘画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他们无所谓优劣之分。所以我们要告诉学生,欣赏中国古典绘画,要借用中国的绘画美学思想,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用西方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进行评论和判断,并且分析其作品形式、技法上的特点,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打个比方,“绘画美学思想”好比是美术欣赏的催化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美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以“绘画美学思想”为突破口,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说,我们的高中美术欣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能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面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在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美术学科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作者:贡加兵 
  •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美术高考教研基地(www.yzgjb.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2021008044号
  • Powered by 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 V4.0.6